多维聚焦,双向生长

作者:区教师进修学校时间:2019-12-12点击数:

12月6日至7日上午,思明区“家校社合作”领域变革高级研修班进行了第三次的集中研修活动。研修活动邀请了武汉大学蒲蕊教授和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戚务念研究员为研修班进行专题培训。本次研修活动分别在厦门第二实验小学、演武小学、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进行。

01.jpg

为了让培训更多贴近实践需要,本次研修活动分别由厦门第二实验小学的徐舒婷老师、林媛老师和演武小学的曾丽娜老师、叶婷婷老师带来四个主题班会活动作为研修活动的研修资源。徐老师的主题活动《“头脑风暴,小童驾到”》聚焦“成童礼”,以调研分享会为核心,促进学生进行成童礼的头脑风暴。林媛老师的主题活动《“成童”修炼记》,以小队为核心,对小队设计的成童礼进行论证与交流,导向学生的创意设计与发展。叶婷婷老师的主题活动《遇见更好的我们》,从班级日常岗位出发,将职业体验活动融入到日常化的班级岗位建设中,激发岗位锻炼热情。曾丽娜老师的主题活动《“普法汇演”我策划》,从学校普法汇演活动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策划,促进了学生班级活动的自主参与。研修班的学员们分别针对所呈现的研修资源,进行分组研讨活动,并借助思维导图等方式进行交流分享。

2.jpg

有实践性的研修资源,更好的发展还需要有专业的引领。本次研修活动,武汉大学蒲蕊教授和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戚务念教授分别为研修班带来了几场精彩的讲座。蒲蕊教授分享了在国际视野下家校社合作的理论与策略。从家校社合作的重要意义、家校社合作的理论基础、家校社合作的主要策略、家长社合作的共有经验等方面进行了分享,并以美国、日本、中国为例,让我们更加明确家校社合作在当前教育形势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戚务念教授聚焦“学生习惯养成的社会学理解与进路”这一主题,从“习惯是什么”“习惯到底有哪些”“为什么要养成好习惯”“养成好习惯为什么那么难”“养成好习惯有没有秘籍或行动指南”五大方面进行阐述。戚教授用生动有趣的生活事例讲述了教育与习惯的关系,并从技术上的角度提出了养成习惯的四大步骤:提示,渴求,反应,奖赏。戚教授关于习惯的现有观点,使我们明白了习惯的养成对儿童成长很重要并具有开放性。

3.jpg

7日上午,戚务念教授和蒲蕊教授分别主持了两个研修班的学校家校社合作的案例研究活动。研修一班做分享的分别是:何厝小学林频老师做了题为《共担共育共生长》的分享;鹭江新城小学阮婷婷老师做了题为《拾遗补漏,添火加温》的分享;滨东小学林美惠老师做了题为《挖掘家校社资源,让教育“厚”起来》的分享;湖滨小学王雯琦老师做了题为《“超越”围城》的分享。研修二班的发言分别是:市二实小徐玉钗老师做了题为《家校社教育共同体新探索》的分享;云顶学校蒋莉老师做了题为《让家长会成为家校合作的新起点》的分享;思明二实小林慧珊老师做了题为《引家长资源活水,润校园教育之花》的分享;松柏二小陈誌军老师做了题为《同心同行,快乐从这里出发》的分享。根据各个学校汇报情况,两位教授依据研究的范式,引导学员们进行提问、互动、对话,并引导各自学校的研究改进,为学校提出了宝贵意见。

4.jpg

“家校社合作”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面对的新课题。我们努力通过输入与输出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多维聚焦,在学校实践及专家引领中实现双向共生,从而促进研修更好助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

5.jpg

撰稿:魏登尖

2019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