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对生 合力共长

作者:区教师进修学校时间:2019-12-30点击数:

12月20日至21日上午,思明区“家校社合作”领域变革研究高级研修班第四次集中研修活动分别在演武第二小学、前埔南区小学和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进行。华东师范大学李家成教授对研修班一天半的活动进行了全程授课。

20日上午,演武第二小学的黄明贞老师和黄雅玲老师分别为两个研修班的学员呈现了精彩的主题班会活动。黄明贞老师结合义卖活动,探讨班级小队建设,开展了《小队建设——义卖岗位齐分工》的主题班会。黄雅玲老师以“辩论赛”的形式展开追星大讨论,导引班级凝聚力建设,开展了《做最好的自己—追星辩辨变》的主题班会。其后,两个研修班学员分别分组进行研讨,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对主题班会活动的省思。

20日下午,前埔南区小学的陈莉恒老师和丁玲老师分别为两个研修班的学员呈现了精彩的主题班会活动。陈莉恒老师抓住与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南津关小学结缘的契机,以班级岗位建设为重心,开展了《看,我们的校园》的主题班会。丁玲老师从临近期末考试学生、家长和老师焦灼的状态出发,围绕学生问题解决素养的培养,开展了《期末突围之重兵合围》主题班会。其后,两个研修班分别分组对两个主题班会活动呈现的研讨资源,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2.jpg

上午和下午的研修班自主实践性研修后,华东师范大学李家成教授围绕着《论终身学习视野下的家长、教师和学生学习》主题,为学员们带来了两场近六个小时的精彩专题讲座。同时结合了演武第二小学的苏昕婷老师分享的“家校社合作”做法与思考,进行了贴近实践、贴近问题解决的案例剖析。李教授提到学校教育是综合的,家长的介入是全面的,我们应在“尊重”“信任”“共赢”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合力最大限度地、完整全面地影响我们所做的教育。因此家校合作实践应遵循有思想、有结构、有情感、有境界的原则,家长应在学校教育参与中学习、在与教师的合作中学习;家长、学校、教师在共同领导下学习,在介入社区治理中学习。家长、教师和学生都应以终身学习实现终身目标。李教授从家校合作、隔代互助、作业研究等方面提到的一个个真实、鲜活而有温度的案例故事,让我们重新审视家校社合作的意义,开阔了我们的思维,让我们明白了其根本在于“人”的发展,落脚于“终身学习”。

1.jpg

李家成教授还结合开展的主题班会活动,强调了家校社合作中人的发展是核心,是根本,是力量,是具体实现家校社合作的方式。如何让学生成为最重要的推动者,李教授重点以合作伙伴学校为例,从“寒假幸福作业”到别样签约创生的“隔代互学”等具体素材进行实践与指导的阐述,由单向模式到双方互动模式的参与,让我们重新审视家校社合作的意识。最后落脚于“终身学习”,人具有“学习促进成长”的属性,只有相互学习,才能实现终身发展的重要性。

21日上午,李家成教授主持了基于思明区五个学校的家校社合作案例的研究活动。研修中,分别有滨北小学陈尹老师分享了《以爱育品,以智启慧》,定安小学郭雪勤老师分享了《立德树人,我们一直在路上》,金鸡亭小学詹梅珍老师分享了《家校社新型合作关系之命运共同体-以托管班管理为例》,外国语附属小学蔡思琪老师分享了《互通互信,互惠共长》,仙岳小学吴端婕老师分享了《三剑合璧,家校社共赢》。基于案例,李教授展开基于区域家校社研究案例的实践性研究指导与引领。李教授指出家校合作具有复杂性,需要研究者与实践者形成对家长、学生、教师之多样性的理解,对家校关系类型多样性的理解,和对家校合作结果状态多样性的理解,结合案例介绍了开展“家校社合作”实践性研究的具体方法与路径,启发案例学校如何基于已有基础如何更深度开展实践性研究。李教授倡导用“互联互通”的思维、“互学互鉴”的方式,不断增强“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家校社合作是新时代的新课题,需要以更加坚定的立场、多元的联系、扎根的研究、开放的心态、勇敢的创新来追逐关于爱的教育的智慧。

3.jpg

撰稿:魏登尖

2019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