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下午,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STEM项目研讨活动在我校开展,本次活动将传统科技文化与小学科学教学相融合,打造STEM特色课程,致力于利用STEM课程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传统科技文化,提高人文精神素养。
公开课《赤道日晷》




松柏小学的廖函婷老师执教《赤道日晷》一课,引导学生根据评价量表,自制一个在厦门地区计时准确的赤道日晷。廖老师以确定“核心概念——确定材料——了解学生期望——设计评价量表——确定主题”的逻辑思路精心设计课程,学生通过调试赤道日晷的活动明确赤道日晷夹角、晷针方位等因素会对其计时功能产生影响。同时,学生也能够将制作厦门地区赤道日晷的方法迁移到不同城市,掌握赤道日晷的正确使用方法,体会古人探索赤道日晷的过程。
本课以赤道日晷为主线,融合了科学、数学、技术与工程等领域的内容,学生在课堂中完整经历了制作、测试、发现问题、调试、分析、评估的过程,提高了自身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讲座《促进传统科技文化与小学科学融合的STEM课程设计》

松柏小学的陈琼琼老师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科技文化的意义、传统科技文化融入教学的价值、适合融入传统科技文化的教材内容及松柏小学”传统科技+STEM”校本课程设计路径四个方面展开讲座。中华传统科技流传至今,很多发明和技艺仍然在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作用。我们应深度挖掘其教育价值,转化为生动有趣的课程,融入到学校教育中。让学生了解传统科技的文化背景、使用方法以及历史价值,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交流研讨




槟榔小学的张佩佩老师认为廖老师在信息技术运用方面非常熟练,希沃白板直播示范对学生的制作和测试过程提供良好典范,通过在线文档收集数据提高了分析效率。市二实小的苏友越老师建议在课堂结尾部分增加一个不同纬度日晷能不同角度调整操作的演示动画,对理解不同地区的纬度有更强的视觉效果。人民小学的吴静雅老师认为廖老师在教具制作方面十分用心,建议教师可以提高课堂中问题的指向性。华侨中学的赵里园老师建议寻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作为课堂探究情景,比如“特工利用太阳角度看时间”等,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并拓展其日常观察能力。

滨海小学的陈俊强校长首先肯定了廖老师具有挑战性的选题,巧妙地从简单的角度切入复杂问题的研究,同时,建议教师提高问题的指向性,搭建更细致的阶梯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且,陈校长认为STEM课题来源应是生活化的、情景化的,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能够进行深度学习。

最后,应陶陶老师对本学期信息化教学实验区的工作思路做出指引,期望教师在未来的课堂中能够更加深入地运用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打造更高效有趣的STEM课程。同时,应老师也希望团队中的老师们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更多地交流与合作,做好初小衔接的STEM项目设计。
在研讨中收获,在交流中提升,教研活动不断赋予教师们新的动力与灵感,让我们在渐暖的春日里继续展望教育新高地。